微軟實習第三周。
幸運過關
一路走來都很幸運,在報名截止日的最後一天丟了履歷表,最後一梯次被通知面試,最後一階段多出的名額,終於在最後一刻擠進了微軟的窄門。
被分配到的部門是DX,中文全名是開發工具暨平台推廣處。糗的是在第三階段面試時被主管問到對於這個部門有什麼了解,當時在電話中誤把部門名字DPE(舊名)聽成了BPE(Business-Process Engineering),一開口冒出業務…流程…組織,應該讓在場的主管們一陣傻眼。
微軟實習所擁有的,不只是扛著一塊響亮的招牌
就算拿掉微軟這塊閃亮亮的招牌,還是有一百萬個應該進來實習的理由。自由選擇的職位給了你一年時間去了解實際上的工作內容。提攜人制度讓人有機會接觸在職場已有相當閱歷的微軟員工(可能來自台灣微軟或美國微軟),聽他們將多年經驗濃縮在數小時內通通傳授給你。最重要的是在DX部門屬於實習生的小小房間,還會不時遇到活力充沛的主管們繞進來跟實習生聊課業聊感情聊人生大小事。
在微軟,總是能夠擁有意外的收穫
老實說在進來之前我對於新創公司的了解趨近於零,因此剛進來的時候知道我的主管負責的是微軟提供給新創公司的計劃BizSpark,日後會有機會接觸到新創公司並推廣微軟提供的方案時,完全惶恐到不行。但微軟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每一刻都會接觸到新事物,只要懂得抓住機會也多的是資源讓你學習。
在微軟迎面而來的機會,太多。
所以上週末我跟在微家聚認識、在新創事業工作的學長還有他想在台灣創業的美國微軟提攜人一起去了兩家新創公司。第一家CHOCOLABS是微軟第五屆實習生Davidd跟其他幾位朋友創辦的,公司裡面有一半以上成員都是過去的微軟實習生(另一個該來微軟實習的理由!)。他們的辦公室藏在一棟正在施工中的大樓,我們進到辦公室時全公司的人正聚集在玻璃隔間的會議室裡開會,員工們個個看起來都年輕到會讓人誤以為進入的是某間大學社團辦公室。
所謂app的獲利模式?品質及數量該如何兼顧?該如何打入東南亞尚未成熟的app市場?聽他們互相討論對於這個市場的觀察,完全是個先前從來沒想過的世界。第二間參觀的公司ijoing相較之下衝擊就沒那麼深。但也讓我開始思考出社會後該如何維持自己的熱忱,努力在理想與現實間找到平衡。
CHOCOLABS:
ijoing: